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甘孜法院:架起2181座“连心桥” 齐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2-08-25 09:09 来源: 反邪教之窗

甘孜法院创新“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


架起2181座“连心桥” 齐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为持续破解甘孜地区因地广人稀导致的司法服务半径大、诉讼成本高的难题,甘孜法院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让司法服务再向基层末梢延伸,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通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法官“1+N”联系全州2181个村


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为契机,甘孜中院推广建立“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继全州第一个泸定法院驻兴隆镇乌支索村“一村一法官”挂牌以来,目前已组织全州近300名员额法官以“1+ N”方式联系全州2181个行政村,辐射辖区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在乡镇、村委会(社区)醒目位置挂牌“一村一法官”便民服务牌,注明法院官微、诉讼服务热线和联系法官姓名、对外电话,明确主要职责。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可随时“呼叫”法官,不管是双休日、节假日,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就地立案、就地审判、就地释疑。


此外,联系法官还定期到联系村,“零距离”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进行普法宣传,听取基层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远山牧场、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截至目前,全州所有“一村一法官”工作室通过电话、微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53人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71个,就地立案、巡回审判53件,面对面贴近群众宣传法律98场次,参与和指导调解66次。


连点成线 绘制民族团结“同心圆”


找准法院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的契合点,依托涉藏地区“点线面”诉讼服务体系,在建立45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19支“正义雪莲”女子审判团队、663个便民收案点、36条巡回审判路线的基础上,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官”机制。


一方面,联系法官以“定期坐诊+随时听诊+适时巡诊”的方式,为联系乡镇村提供法律服务,特别是在虫草季、松茸季,上山进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法官进村入户加强法治教育,把抽象的法律条文用通俗的语言,面对面向群众宣传讲解,培养每家每户的“法律明白人”,让“一村一法官”的“连心桥”成为维护和谐大局的“动力源”,法官与群众齐心绘制民族团结“同心圆”。


合力解纷 让法律服务边界前移

“以系统观念构建司法为民、执法为民大格局,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办好群众身边事、身边案,让每一个乡村都活跃着法官的身影,闪烁着法治的光芒。”甘孜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是甘孜法院深入推进和完善“点线面”诉讼服务体系的创新抓手,在构建贴近群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站的基础上,让法律服务边界再往前移,更贴近群众,形成“全覆盖、无盲区”调解网络。


今年8月初,康定市法院姑咱人民法庭法官肖波接到联系村村民康某的电话,称其丈夫李某殴打她,并致其骨折,她想起诉离婚。随后,肖波多次到村上了解情况。8月11日,在金汤镇政府、先锋三村村委会的协助下,肖波按期到金汤镇联系村开展巡回庭审,考虑到被告李某家庭困难,在充分保障原告康某及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从法理、情理做双方思想工作。最终,原被告双方对年满16周岁孩子的抚养费达成一致意见,这起离婚纠纷成功调解。


据悉,“一村一法官”机制推行以来,各联系法官主动加强与乡镇、村(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的沟通协调,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指导,及时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发生,“法官+基层干部+调解员”常态化沟通机制架起了矛盾化解矩阵,更加“精细化、全覆盖”的模式,让群众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有效助力了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