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张哲
援藏驻村法治扶贫工作纪实
“今天是2018年10月8日,是我来炉霍的第一天,这里天很蓝,云很白,就是呼吸不太畅快,感觉能坚持下来,坚持下来,我要在这里种一株法治格桑花,让它在高原开出幸福吉祥的色彩……”这是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张哲在他援藏驻村工作日记中写下的第一页,一年以后,他不但坚持了下来,也兑现了他向自己许下的庄严承诺。
深种法治“心愿” 奔赴高原“山岩村”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霍尔章谷之地,有一个“山岩村”叫炉霍(蒙古人的岩石,又有“山歌的故乡”之称),平均海拔3860米,是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
2012年,锦江区与炉霍县缔结兄弟情谊,2018年,锦江区首次选派干部援藏驻村,张哲,这位刚刚新婚、落户蓉城的河南新乡小伙毅然主动请缨,来到了空气稀薄、条件艰苦的炉霍县上罗科马乡。上罗科马乡为纯牧区,有四个村,共61户2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9户79人。法治观念淡薄,是张哲来到这里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而法治意识的 “贫乏”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贫困”,扶贫扶智相结合,发挥自己的法学专业特长、依托检察机关这一强大专业库,搞法治扶贫,让乡里乡亲做个“法律明白人”,是张哲来到这里后在心底种下的 “愿”。
刨根问底找问题 探寻山间法治路
当地群众怎么认识法治?法律知识到底缺在哪儿?了解当地法治情况,厘清法治意识缺失与贫困发生机制的联系,是张哲要把法治种子洒在高原的第一步。于是,不会开车、不会骑马的他,满怀激情地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调查问卷爬山涉水,踏上了走访调研的征途。没想到,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不会藏语,在上罗科马乡,20岁以上群众会汉语的农牧民群众不到20%,炉霍县其他地区的汉语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
学藏语 吃冻牛肉
然而,张哲没有退缩,刚学会四川话的他又开始学习藏语,在各乡(镇)干部协助下,他不怕麻烦, “一对一”地开展问卷调查,前后共完成对200余户藏民家庭的调研,占全县总人口的千分之五。望着村民们渴求法律知识的眼神,张哲下定了决心,依靠党建引领,推进法治宣讲扶贫。
引来法治源泉 浇灌锦绣炉霍
不会汉语,就读双语法治读本;白天没有时间,就做普法专题的农民夜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多,解决的办法也总比困难多。
于是,为了让藏区的孩子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法治产品、法治教育,张哲引来了“活水”,他在上罗科马乡一贯制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活动两次,并赠送由锦江区检察院主编的汉藏双语法治读本——《锦江区“心雨梦工厂”法治故事绘》600余册,惠及全校千余师生。同时与炉霍县检察院合作,针对当地频发案件的类型开展法治宣讲,目前已组织普法专题农民夜校6次,覆盖炉霍全县四个片区,参加人数累计600余人,成效显着,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
培育法治“种花人” 格桑梅朵开四季
一个人的普法力量是有限的,怎样培育一支业务精干、熟悉乡情、带不走的普法队伍是关键。张哲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他积极推动所驻乡成立了干部、妇联、校园三支普法宣传队,并在上罗科马乡普法宣传队成立仪式上赠送了锦江区检察院制发的藏汉双语法治读本之《精准预防系列读本——涉农扶贫篇》30册,还加班加点草拟了《上罗科马乡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常态化普法宣传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帮助所驻乡建立普法队伍、培养普法人才、形成普法常态化机制,有效提升全乡法治建设水平。只有帮助培育法治 “种花人”,才能让他播种的那株法治格桑花长久盛开。
直到今天,张哲仍然坚守在援藏驻村第一线,始终用“缺氧不缺精神、偏远不偏志向”的高原精神默默奉献奋斗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他坚信,只要每一名检察援藏人都能用真心、付真情、使真劲,法治的种子一定会在高原绽放出幸福吉祥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