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蒲江法院分析“微商”购物环境中消费者 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020-03-17 09:09 来源: 反邪教之窗

“微商”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易行为,凭借网络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力,以裂变的发展趋势成为网络购物的新亮点。由于交易隐蔽性、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产生。蒲江法院选取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30件涉“微商”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案件,分析案件中反映的“四难”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准入“审查难”。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功能,利用照片秀、视屏秀、交易截图等方式传播商品信息,微信账户未进行实名认证,大部分为无营业执照、无信用担保、无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三无小店”,市场准入门槛低甚至无门槛限制,缺乏第三方规范资质审查,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在诉讼案件中,由于被告主体难以确定,被迫撤诉率达35%。二是质价不符“监管难”。微商通过打人情牌“杀熟”营销、大造自主品牌、保健功效夸张渲染等方式,销售质价不符产品而引发的合同类纠纷案件占比达20%。微商为零散商家或分级代理商,缺乏商品合理价格规范管理机制,无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产品市场价格混乱,消费者购买质价不符产品往往因标的额小或碍于情面,选择放弃维权,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难以保障。三是假冒伪劣“打击难”。微商通过“代购”、销售高仿大牌、虚假宣传无资质假冒化妆护肤品、保健品进行非法牟利,引发侵权类案件数量占比60%。在新冠肺炎防治期间,超过60%的假冒伪劣医用口罩通过朋友圈“微商”渠道销售,或披上境外进口口罩外衣进行营销,传播范围广,严重侵害消费者健康、生命安全权。由于网络经济无地域性,且缺乏即时监督打假举报平台,监管介入难、打击难,给行政机关打击非法行为带来严峻挑战。四是电子证据“举证难”。移动电子交易平台具有封闭性、社交性、隐蔽性,无专门平台内维权渠道,电子证据固定难,消费者证据意识差,在诉讼中举证难,导致败诉案件数量占比高达43.33%,消费者再次陷入维权困境。


 

对策建议:一是规范微商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对“微商”经营资质进行规制,采取严格的身份确认,凭登记凭证方可申请电子商品交易业务;完善推广“中国微商产品可追溯查验标识”平台,对合规经营者进行统一管理,便捷合法产品信息溯源查询;引入信用调查机构将对参与电商交易的微商进行信用调查,严格信用等级评估后方可进入交易市场。二是加强各方合力监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微商规制法则,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具体的处罚,如罚款、吊销经营许可证、销毁假冒伪劣产品等;加强软件、硬件的建设,尽快实现网上监督、网上投诉、网上裁决、网上处罚;电子商务协会牵头联合各级网站平台共同制定中国电子商务自律公约,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用自律公约督促电子商务经营者诚信经营、惩罚其失信行为;腾讯等平台设立即时举报中心、举报登记小程序,制定颁布朋友圈营销规范,实现自律管理。三是法院提前介入参与在线调解维权纠纷。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移动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在线纠纷调解机制,消费者可通过线上进行投诉或申请仲裁,行政部门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给予消费者答复或下达仲裁裁决。法院提前介入参与调解,出具调解书或司法确认书,确保线上解纷的强制力。四是推广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适用。持续推广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机APP等众多类型的取证方式,提高电子证据取证多样化,当事人在诉讼中可随时调用,降低当事人的举证难度和成本。同时,以区块链技术获取的证据储存模式,充分利用通过核验和风险性评估的高稳定性、高采信度的电子证据,减少法官在电子证据真实性上判断的时间,提高当事人的维权效率。五是提高群众维权意识和证据意识。制作《网络购物消费维权指南》宣传手册和微信公众平台h5链接,扩大消费者维权宣传覆盖,提醒广大消费者加强取证意识,通过截图微商微信实名认证信息,保存与卖家聊天纪律,转化语音信息,与卖家约定7天无理由退换货、假货赔偿条款、逾期发货违约金等售后条款,注意保存网上交易明细等,固定有效电子证据,规避维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