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荟萃 > 正文

邪教网络反制之效果研究

2018-06-20 09:09 来源: 京都之声

网络反邪教的本质是要做有效果的宣传,进而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美国某传播大学的标语曾讲“To be heard; to be trusted”,即被听到,被相信。传播效果研究也普遍围绕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信息能否及时二广泛到达接收对象;第二层是接收对象是否真实了解并正确理解和接受了发出的信息;第三层是信息对接收对象是否产生了态度和行为上的影响。通常在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上,存在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媒介(信道)及传播对象(信宿)四个关键节点,那么这四重也正可为提升传播效果提供了四个方向: 

第一重——传播信源。传播的效果,即劝服的力量,主要取决于传播来源的知名度,可信度以及动机。传播者的“威”“信”越高,动机越纯粹,劝服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反邪教宣传要安排一定量的知名专家解读或学术调查研究,增强宣传的专业性,用“第三方”声音提升传播的“威”与“信”。 

第二重——传播内容。CNNIC的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网络用户最看重网站的内容是否丰富和真实权威,之后才考虑页面速度、美工设计等要素。这需要我们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理论,精心设计宣传内容。特别是反复进行多次的强化宣传,必然影响受众的认知模式和情感态度,即使受众有较高的鉴别力和较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最终也不能不受其影响,达到类似于“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达到把受众注意力引向某些要素,加大被阅读被浏览的机会。简单与重复的传播效果最佳。 

第三重——媒介信道。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播媒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声筒和最好的“洗脑”系统。在获取传播效果上,传输信息的媒介形态要比其传递的信息内容更关键。多感官、全方位、多层面地刺激受众就尤为重要。有时媒介能够产生认知过程的“新的尺度”。高清大幅图片、短视频、可视化图表等要更多地嵌入文字当中,形成立体式的易于阅读的网络信息压力。值得一提的是,移动时代传播的新特点在网络反邪教工作中不容忽视,这也为第三重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抓手。打通微信、微博、客户端、社交群等类近乎全媒体的媒介格局,让信息宣传到达网络空间中的更多角落。 

第四重——受众对象。就反邪教的网络空间而言,普通百姓基本是全体受众。反邪教宣传首先就应运用多种体裁,多采用真实案例,用更多百姓的语言来说明邪教的种种危害,让读者看地进去。如下文是一篇从老百姓的视角谈论邪教成员的“失”与“得”。 

诸多的邪教信徒,希望通过信他们的“主”、他们的“教”,来获得所谓今生来世的解脱或福报,然而比比皆是的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戳破他们希望的肥皂泡。真善忍是法轮功向弟子“布道”的幌子,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考虑到受众的宣传是一种更高层级的专业传播。如果能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将受众予以细化、细分为众多“小众”或“分众”,把“广播”转为“窄播”,因人而播,必然会获得较好的传播预期。传播学文献曾讲,传播者的信息与受众的知识和经验的重合度越高,信息流通中的阻碍就越小,信息接收者所理解的意义就越接近于传播者所传递的意义。 

实践上,受众细分可以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按年龄来细分。移动时代强化和稳固了图片化、视频化的碎片式阅读。身在一种快餐式消费文化之中,有些年轻人甚至成为了所谓的“标题党”,经常性地仅阅读各种颇具创意,能吸引眼球的标题或是导语。同时,利用网络流行的文体而非教科书式的说教则更会与读者形成一种亲近感。这都预示着移动时代的反邪教报道一定要顺应并符合年轻人的方式习惯,才会有被阅读的可能,报道才可能真正起到引导和影响年轻人的作用。这就必然在内容设计上会与中老年龄群体差异性的要求。二是按经历细分。针对有参与邪教经历的群体,在内容编排上必然要加大真实事例的比重,让内容与其情感相通,引起共鸣。再添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图景,增强情感上的冲击力,警戒“反弹回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