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心理矫治工作中,笔者发现,邪教人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他们由于受邪教歪理邪说影响,大多陷于狭窄的思维胡同走不出来,很难接受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沟通需要掌握娴熟的谈话技巧。在实践中,笔者常用“巧入话题、巧思共情、巧用提问、巧设场景、巧改锚定”等谈话方法,称为“五巧法”。
一、巧入话题——沟通
巧妙引入话题,是减少谈话阻抗的重要法宝。
在人际关系中有句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矫治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全能神”邪教痴迷者有一部分人喜欢装傻充愣,不愿意开口交流,甚至是“一问三不知”。所以,我们在做邪教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之前,尽可能先了解对方的地域文化、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做到“投石问路”,巧妙介入话题。如:“全能神”痴迷者陈某,男,20岁,江西籍,其父母带他来向我们求助。在谈话过程中,陈某经常摇头晃脑,还故意冲着我们连续打喷嚏,言行举止更像智力不全的“孩子”。面对陈某的“装”,我们采用巧妙引入的方式引入话题,从江西的风土人情谈起。知道江西人都爱吃辣,我们送了一瓶辣椒酱给他,面对我们的真诚,陈某不好意思继续装下去了。这时,我们真诚地对陈某说:“你并不是没有修养的人,更加不是一个傻子,你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避解决问题。”陈某慢慢体会到我们是想帮助他解决目前的困惑,开始愿意交流了。这种巧妙引入话题,不直击要害的绕开阻抗的方式减少了对方防御,从建立起关系入手,往往谈话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
多数邪教人员被邪教歪理邪说长期的洗脑,沉浸在邪教描绘的虚幻世界里,内心对外界竖起一道防御的墙,如何打破这道墙?就要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引入,给予尊重和足够的耐心,才能打开沟通之门。
二、巧思共情——同频
所谓的同频共振,在声学中是指一处声波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震荡,这就是共鸣,也就是同频共振,而共情的能力是实现同频共振的基本条件。
所以,心理矫治工作中需要共情的力量。如:“法轮功”痴迷者林某,男,38岁,原某大学的教师,因制作大量的邪教宣传品去散发,被法院判处缓刑有期徒刑三年缓五年执行,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骨干教师从云端跌到谷底。其妻子为了家庭的幸福,不想丈夫从此颓废了,请求我们上门对林某进行心理矫治。我们发现林某的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就像一个刺猬,面谈时他总是背过身,脸庞朝上,闭着眼睛,根本不屑于看你一眼,我们分享给他的水果被他当面扔到了垃圾桶。面对林某的无理,我们依然微笑着说:“我们知道你内心觉得很委屈,如果你这样做会感觉舒服一点,我们能理解。”“你的人生目前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如果可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法轮功’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通过类似温暖的语言来共情,像“容器”一样来包容他的退行(成人做出像小孩的幼稚行为),轻轻触动他原本柔软的内心,逐渐使其回归理性思维,使谈话变成和谐的音频,实现同频共振,最终帮助林某摆脱了“法轮功”邪教的精神控制。
我们在与邪教人员谈话过程中很难做到共情,是因为我们容易先入为主给他们贴标签,或者急于把观点灌输给对方,这样往往容易激起“逃跑”或“攻击”的两种状态,“逃跑”是不接招,直接沉默,“攻击”就是把内心的愤怒投射到我们身上,使谈话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共情能力,达到同频共振,一切便能水到渠成。
三、巧用提问——靶心
在心理矫治谈话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探究式和假设性的提问方式,准确的提问就如打靶聚焦瞄准了靶心。
探究性提问能够让对方就有关问题、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获取更多细节信息;假设性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对方表达心中真正的感受。
当邪教人员的话语较少时,我们多采用探究性提问方式,当他们的思维情感混乱时,我们宜采用假设性提问方式,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如面对“全能神”邪教痴迷者的张某,她一开始不太愿意交流,只是不断的摇头说心情不好。这时,我们采用探究性提问:“心情不好有很多原因,你想此刻做点什么,能让你的心情好点呢?”“你心情不好,内心还存在哪些顾虑呢?”让她体验到一种开放的问话,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且在当下去思考自己的处境。当张某反复用强硬的态度表示“我信仰的就是基督,就算坐牢也不放弃信神”,我们多采用假设性提问方式:“假设你信仰是真的基督,为何全能神要违背《圣经》的内容让你发毒誓呢?”“假如你真的坐牢了,你是蒙福还是受难?”“如果你的人生还有另外的可能,除了坐牢,你还会做怎样的选择?”每次确认的答案都离她内心真实答案更近,不断弱化她对邪教的坚持,启发她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在不断地此时此地的反思之下,张某最终选择放弃了邪教,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巧设场景——换位
在矫治谈话中,发现邪教人员的思维模式不容易被撼动,但一个人的感受与情感是无法否认和欺骗的,哪怕他们在信邪教过程中存在着偏知偏信,但他们都无法回避自己的内在体验。
所以,设定舒适的谈话场景,能有效降低谈话对象的戒备心理,增进信任感,从而增强谈话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物理空间位置的变换,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给对方不同的体验,进而改变其固有的认知。如:方某,女,35岁,性格偏强势,因信“全能神”邪教而离异,离异之后很痛苦,经朋友介绍过来求助。我们通过面谈发现方某具备较好的觉察能力,于是,模拟她和前夫的婚姻模式,情景再现中发现她总是不自觉地“冲”到丈夫(游戏扮演者)的前面做决策,之后又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的付出而身心疲惫,我们让她尝试换一个位置,走到“丈夫”的右侧靠后位置,再问问她的感觉,这时,她说:“感觉很舒服,很有安全感,没有那么累了”。通过设定场景,改变方位的体验,让方某更加直观地反思到自己在夫妻相处中存在的问题。方某彻底放弃“全能神”邪教之后,我们帮助她实现了复婚的愿望。后来,方某回忆说,她当时正是因为“位置”的改变,让她看到不一样的“角度”,体验到不同的感受,才慢慢打开自己的心结,正视真实的自己。
五、巧改锚定——认知
“锚定”是人们在作决策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只注意到自己相信的,忽略了很多自己觉察不到的重要信息,锚定心理也可以喻为心理的“标尺”或“心锚”,它是思想、观念、感受的综合情结,改变锚定的过程也是在调整一个人的认知过程。
邪教在诱导人上当受骗的时候不断抛出诱饵,像“圆满”之说,导致有一部分“法轮功”痴迷者将“圆满”这种诱因和练功打坐的状态结合而不断刺激神经,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不断重复,就会习惯成自然,甚至出现一些幻觉,像这种能刺激邪教人员产生特别感觉的事物,我们称之为邪教中的“心锚”。如:“法轮功”痴迷者王某,男,21岁,原是广州某大学读大二的学生,因习练“法轮功”而主动退学,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开天目”(邪教宣扬的特异功能,人体有第三只眼睛能看到异象),能够洞察宇宙的真理,不再需要大学文凭了。其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强行带他到我们的矫治中心。首先,我们表示尊重他退学的选择,不评判对错,其实,王某的心锚就是邪教描述的“开天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新心锚”替代。我们鼓励他反复当着矫治老师的面来打坐练功,由于环境和心境的变化,他每次打坐练功的体验均不同,再也找不到原先“开天目”的感觉,过去的“心锚”在新的体验中不断发生着改变。然后,每次谈话前,我们都给他做放松治疗,在他达到一种放松的状态后,开始种下“新心锚”:分析佛教的“圆满”和“法轮功”“圆满”的区别,让他反思自己退学的勇气来自哪里?假设退学的勇气支撑点是“开天目”, 万一邪教描述的“开天目”是不存在的呢?当王某醒悟过来之后,他选择回到校园读完了本科,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后来,王某感慨说:“谢谢你们的客观分析,才让我懂得大学文凭的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邪教人员长期沉浸在各种歪理邪说里形成的“心锚”不容易被改变,我们需要在某种特定情绪中种下“新心锚”,就像潜意识催眠一样,需要巧妙重复的暗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邪教人员大多数是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并不知邪教的危害,或者潜意识知道却无力摆脱。心理矫治谈话过程就是巧妙地运用谈话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扭转偏颇的认知与行为,要让他们的内在认知变成可为自己掌控的适应性认知与行为,从“你要我改变”成为“我自己要改变”,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好谈话技巧,帮助邪教人员打开心结,纠正错误认知,摆脱邪教的精神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