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警钟长鸣 > 正文

八个70后法轮功痴迷案例分析

2018-01-17 09:09 来源: 凯风网

 在法轮功痴迷者中,“70后”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一方面,由于境内法轮功组织急剧萎缩,作为新生代的“80后”痴迷者很少(主要存在于家族式练功群体中),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而“70前”由于年龄、身体原因,从事邪教违法活动的能量逐渐弱化,“70后”成为法轮功组织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相对于“70前”,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因“祛病健身”原因误入法轮功的比例较低,而对信仰追求、精神寄托、情感归属成为他们痴迷法轮功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对“70后”法轮功人员痴迷原因的研究,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挽救工作。我们需要用更深的视角,透过混杂纷乱的表象,去探寻痴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发现打开其精神枷锁的钥匙。 

1、社会环境因素 

国内外对邪教产生根源的研究表明,邪教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因素是导致痴迷的主要诱因。我们对法轮功痴迷者的工作与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是“70后”痴迷者有其特殊的时代烙印。 

案例1:周××,男,1974年生,大专文化,某县城中学音乐教师。周某自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昂贵的学费,周某在中考时无奈地选择了免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不久又患上肝炎。看到远不如自己的同学都留在县城进了好单位,周某感到失落与不公,在自叹命运多舛的情绪下开始习练法轮功。周某某练功不久,县城关二中招收一名音老师,他考取后不仅调进了县城,从事自己喜爱的专业,而且肝病也得到了控制(事实上仍为乙肝携带者),周某认为是诚心修炼带来的福报,对李洪志视为再生父母,在邪教的泥潭里愈陷愈深,无法自拔。 

案例2:何××,女,1970年生,高中文化,某超市营业员。何某曾为当地基层税务所职工,负责农业税征收,年年完成征收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且在当地老百姓中口碑很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行税收体制改革,何某被单位辞退,为此感到非常不公平,与此同时自己身体又出现问题,1997年因祛病健身、做好人开始习练法轮功,最初并不痴迷,自述练功前与丈夫、婆婆关系紧张,甚至想过自杀,练功后心态好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也好了(后经证实何××及婆婆、丈夫均为法轮功习练者),认为是法轮功挽救了她、挽救了她的家庭。 

分析: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大变革,使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处于青少年时期的“70后”,面临学习、生活、就业、交往、择偶、婚姻等方面的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预设或推进回应机制,势必出现孤寂、隔离、迷茫、压抑、沮丧、寡情、犹疑和焦躁等情绪的飙升,而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冲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甚至很多方面出现空白和混乱,权威失效、道德失范、利益失衡、保障缺失……这些状况令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无法承受,随着复杂性、竞争性、失意度、文化融合度和个性消损度等危害性因素的迅速加剧,难免产生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特别是不少“70后”希望通过正常途径和个人努力改变命运而屡受挫折时,对主流意识形态不抱有希望,便会脱离主流社会,转而通过参加邪教迷信活动转嫁精神危机,排除内心的痛苦,寻求自己的人生解脱和信仰归宿。 

2、成长经历影响 

按照教育学的观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个性和情感趋于成熟,确立企图模仿的楷模,适应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学习应对逆境和挫折的策略,坚强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苦难。因此,健全的家庭体系、融洽的亲情关系、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70后”痴迷者误入邪教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上述四大因素的缺失息息相关。 

案例3:陶××,男,1971年生,出生农村,大学文化,高中时受其数学老师影响习练法轮功。父亲70余岁,老年得子,由于年龄相差较大,加之陶某长期在学校读书,与父亲相处时间不多,自述很难与父母沟通。虽然成绩优秀并考取重点高中,但繁重的学习压力、家庭过高期望和负债供其读书的现状,使其背负太大的心理包袱和精神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之间贫富差距更为明显,加之综合素质的差距、社交能力的欠缺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使陶某更加沉迷于法轮功中寻求心理平衡和精神安慰。 

案例4:沈××,女,1976年生,中专文化,1997年因追求人生终极关怀而走进法轮功。 她出生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父亲只关心其学习成绩,母亲则极为挑剔,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她在成长过程中,情感需要比较强烈,渴望纯真浪漫的爱情,但一直比较自卑,缺少表达感情、追求爱情的勇气。中专时曾暗恋班上一优秀男生,经常有一些与该男生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幻想,当她鼓气勇气向对方表白时却遭到拒绝,此段感情经历在其心理留下了很深的伤痕,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卑心理,并出现与异性对视就紧张、胃痛等躯体化症状。沈某开始习炼法轮功后,很快选择了一位同修作为伴侣,1999年丈夫主动脱离法轮功而她却坚持修炼,最终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使其感情上再次受到打击,更加沉迷于法轮功中寻求精神寄托。 

分析:这些痴迷者误入法轮功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的成长在不完整的家庭,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心;有的因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难以与父母正常沟通与交流;有的身处家族式练功环境,接受错误的引导方式;有的受家庭环境影响,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童年、少年时期的负性记忆和不良的成长经历,造成伤害性、压抑性的心理情感,在不利的家庭环境、错误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挫伤心志的社会机制撕裂下,形成内心深处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日后因逃避现实困境、寻求精神解脱而最终痴迷邪教的重要因素。 

3、性格心理缺陷 

社会心理学家罗德里格斯说过:社会心理的脆弱能够为一切操纵手段打开唯一的一扇大门,等到操纵手段发挥作用并完全控制一个人后,操纵手段本身就变成了挂在那扇大门上的锁头和钥匙,并为操纵者所掌控。 

案例5×,男,1973年生,汉族,大学文化程度。1993年开始习练法轮功。李某家庭环境较好,父亲是一名干部,母亲是一名护士,姐姐也在医院工作。家里就他一个儿子,所以母亲特别宠他,凡事都依着他;而父亲对他却很严厉,常常当着外人的面很很地训斥他,这使他从小感到压抑和自卑,逐渐形成极端自私和任性偏执的性格。踏入社会后,他难以与人相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有明显的外归因倾向。据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反映,李某性格内向、孤独、怪异、缺乏情感,工作生活中从不主动与人交往,甚至能连续几天关在宿舍里玩电脑游戏。偏执、自闭的性格和变态的心理使他看什么事都不如意,认为所有人都对不起他,都与他作对,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因父母坚决反对他习练法轮功,便产生怨恨并与父母断绝一切来往。 

案例6:王××,男,1978年生,高中文化,2006年受其父亲的影响,因祛病健身开始习炼法轮功,父亲、妹妹均为法轮功痴迷者。由于王某从小体弱多病且性格内向懦弱,父母总担心他受到伤害,大小事情甚至连生活自理都由父母代劳,过度保护使王某形成严重的依赖型人格,直到现在三十多岁仍宅在家里,甚至从不主动找工作,仅仅依靠父亲的退休金维持最低的生活。王某心智不成熟,说话时声音微小、脸红,甚至都不敢与人正视,并且情绪易波动,稍不顺心就耍脾气,与其实际年龄极不相称,感觉上就像六七岁的小孩。王某情感幼稚,三十多岁却从未谈过恋爱,曾在公车上遇到过一位心仪的女孩,仅仅因为女孩看了他一眼,就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但一直不敢表白,直到女孩结婚生子还一直暗恋着对方。 

分析:根据我们对部分“70后”痴迷者所做的心理测试结果看,绝大多数都存在孤独与抑郁倾向、完美和理想主义倾向、交际与结友困难、情感不成熟、依赖性和自卑感、缺乏安全感等等心理问题,上述表现都源自于性格变异和心理不成熟,并且这些心理问题早在痴迷法轮功之前就已存在,加上社会适应能力不良、承受挫折能力低下,在无力以恰当方式应对面临的现实状况,而邪教种种承诺与诱惑往往又能满足其需要、利益和思想时,必然成为邪教最容易俘获的猎物。邪教虽然改变不了注定会令人失败的客观条件,但足以令痴迷者感到巨大的精神慰藉,而且一旦形成回避掩饰困境的惯性思维、缓解心理冲突和精神压力的平衡机制、封闭僵化的认知模式、追求“升天圆满”的执著妄想、恐惧“形神全灭”的精神控制,就很难摆脱邪教的精神枷锁,“戒断”反应也更为强烈,进一步强化了对痴迷行为本身的依赖。 

4、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上的追求。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动;需求越迫切,满足需求的行动就越具力度。当代青年谋求自我实现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并非都能如愿以偿,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有的还会遇到种种烦恼和不如意,或怀才不遇,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当他们在社会上不被重视,感到压抑或情绪低落时,邪教组织给他们一个“光明伟大”的人生彼岸,一个施展才干的机会,甚至让他们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和“工作”热情。 

案例7××,男,1975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困,没有完成学业,又因其父亲早逝,母亲身体多病,在找工作中,因为自己得有肝炎,屡屡受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认为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现实的生活,感到很无助,没有稳定的收入,多年来以临时工为生,情绪一直很低落,在1999年从祛病健身走进法轮功,在李洪志及法轮功歪理邪说的诱惑下,逐渐痴迷,并想通过所谓的修炼达到成仙成佛、一劳永逸的效果。在习练法轮功的过程中,由于该刘没有固定的工作,便以法轮功为职业,通过在外做“资料”和建“资料点”谋生。因为年轻,且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快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法轮功相关违法活动的组织工作。刘某转化后承认,虽然为逃避打击东躲西藏、居无定所,但在建点做资料的过程中,他不仅获得了谋生的手段,更从中体会到某种程度的成就感。 

案例8:罗××,男,1979年生,中专文化程度。年仅14岁就跟随父母习练法轮功。期间父亲因练功拒医拒药死亡,母亲因练功而精神失常,但罗某认为是政府迫害所至,对共产党充满仇恨,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十分反感。在与其深入交谈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受文化程度不高,个人形象条件限制,罗某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也从未谈过恋爱,感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在现实社会中不仅感受不到温暖、关爱和尊重,相反备受冷眼奚落,而在练功中,同修们的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到了不曾有的安全和归属感;在功友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在当地取缔营运三轮车后,为各资料点提供技术服务,就成为其工作和生活的唯一方式,这让他有了充实感;对“升天”、“圆满”的美好憧憬使他看到了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分析:正如他们所说,自己仿佛找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片净土,那个境界让他无比的放松、恬静;有缘同修的坦诚融洽,让他得以暂时缓和人际关系冲突,逃避现实矛盾;“因果循环”让他对自己不尽人意的生活状态有了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在组织中的骨干核心作用,补偿了他在现实中的“怀才不遇”;而“大圆满、大自在”的天国世界,更是置换了他被现实压抑的理想。上述言论代表了很多“70后”痴迷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情感、友谊、交往、家庭、尊重、信任等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主动融入社会现实受阻的情况下,通过痴迷邪教寻求精神寄托,甚至通过“圆满”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行为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