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幻灯 > 正文

日媒: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反邪教小说再审视

2016-04-15 10:10 来源: 凯风网

核心提示:2016年3月26日,《日本时报》登载了该报特约评论员、英国作家伊恩·马洛尼的文章,对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反邪教小说《空翻》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认为该书对当代日本精神和空虚进行了史诗性探索。凯风网现编译如下:


 

  大江健三郎的反邪教著作《空翻》一书中文版封面

  村上春树(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译注)说过,1995年是日本诸多自信被摧毁的一年。当年1月,阪神大地震夺去了6434条生命;接下来在3月份,本土末日论邪教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释放毒气,造成12人死亡,许多人受伤。

  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之年阴影的笼罩下,大江健三郎,这位人们所熟知的、以描绘反社会团体和暴民心理见长的日本著名作家,于1999年完成其《空翻》(Somersault)一书。

  故事中,一个因患癌症濒死的画家“木津”(Kizu),陷入到一个以“师父”(Patron)和“向导”(Guide)为首的恐怖邪教中。十年前,该组织的激进派曾试图发动一场恐怖袭击,不过现在他们正准备创建一所新教会,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毁灭。

  《空翻》对现代日本的精神和空虚进行了宏大解读,大江的读者从这本书中可以体会出许多类似主题。与大江的短篇和构思更为精细的小说不同的是,他的《空翻》一书似乎有点内容混杂、主题偏移和解构散乱。

  综合来看,这部小说反映的是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对1995年的反应:忐忑、恐慌和失序。

  尽管文学批评人士当时对《空翻》并不待见,但在3月11日(即2004年3月11日针对西班牙马德里市郊火车系统发动恐怖主义炸弹袭击的“3.11”事件。本文作者为英国人,故他有意将“3.11”事件与1995年3月20日的东京地铁毒气袭击案相提并论—译注)来临之际,这部小说仍值得我们去再审视。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安全之所,让我们去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恐怖,而《空翻》则表明,没有人能比大江健三郎在这方面能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背景知识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著名小说家。1935年,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期间著有《广岛札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在年轻的时候,大江健三郎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死者的奢华》一文被荐为芥川奖候选作品,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就曾称赞该作品说,显现出作者“异常的才能”。

  1960年5月底,大江健三郎随同第三次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问了中国,期间先后受到了毛泽东、陈毅、郭沫若和茅盾等人的接见。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他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他看好中国的莫言,并认为:“再有10年,他(莫言)能拿奖!”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空翻》

  《空翻》于1999年出版,是大江健三郎历时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反映了他对日本的灵魂和精神状态的反思。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和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出现,是促使大江健三郎创作该部小说的直接原因。作为一位对日本负有责任感的作家,大江健三郎立即用文学的手段,进行了自我反应,去探索导致奥姆真理教这个怪胎出现的日本社会现实状态。

  在这部小说中,大江健三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虚构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对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活动以及对日本人的灵魂和日本人的精神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空翻》中描述了一个新兴宗教团体领袖人物的“转向”。这个团体在近十几年间网罗了大批年轻信徒,形成了强大的势力。面对领袖们宣称的“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个教团的年轻成员试图采取政治激进行动,以此唤起人们的改悔之心,并为此进入了实际行动的准备阶段。

  事态发展到这一地步,教主及其搭档不得不面对电视镜头发表声明,称他们创立的教会教义乃是信口雌黄,通过电视媒体宣告解散该教会,同时声明激进派的行动缺乏依据,以此瓦解激进派的恐怖计划。

  教团解散了,“转向”的首领们从社会的表层销声匿迹,他们的“转向”被记者们戏称为“空翻”,在社会上留下了强烈的余震。就这样,教会的领袖杀了自己一个回马枪,就像在原地翻了一个筋斗一样。

  这一戏剧化的过程无疑是荒谬的:就在教会成员对教义笃信不疑,甚至要为此奉献自己生命的时候,创造教义的教会领袖即“师傅”与“向导”却将这一切都推回了原点,这样的“空翻”,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荒诞感受。

  在经历了十年的心灵炼狱后,“师傅”与“向导”决定东山再起,再创新教。然而,由于“师傅”在建立新教会时,并没有汲取上一次的失败教训,这也就注定了这一次的努力尝试又变成了再一次的“空翻”——徒劳的折腾。

  从文学意义上来说,通过《空翻》一书,大江健三郎对萨特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行为徒劳性思想进行了具体与直观的诠释,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世界的荒诞与存在的虚无。

  (引自百度百科:http://dwz.cn/2Z2Jiw)

  关于作者


  伊恩·马洛尼(Iain Maloney),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第一次独唱》(First Time Solo)和《希尔马山》(Silma Hill),并参与编辑短篇小说和艺术文集《空地方》(In The Empty Places)。2013年,马洛尼入围“邓迪国际图书奖”(Dundee International Book Prize)决赛,2014年入围“《卫报》非布克奖”(the Guardian Not The Booker prize)决赛。马洛尼也是一位自由编辑和记者,现任《东方文学杂志》编委会委员和《无尽海岸线》评论部编辑。

  马洛尼在英国苏格兰的阿伯丁长大,他在阿伯丁大学主修英文专业,2004年从格拉斯哥大学获取创意写作硕士学位。他目前居住在日本。